湖北白云边酒业公司60年来的发展历程

新闻来源:现代消费导报讯 发布时间:2012-06-18 20:12:29 编辑:武汉商标注册中心 浏览:

1952年5月,松滋县税务局将接管的“泰顺和”糟坊移交县企业公司,取名“松滋县人民酒厂(湖北白云边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前身)”。当年古历5月18日出第一酢酒,标志着白云边建厂投产,从此开始了她艰辛而光荣的发展之路。

2012年5月,六十年一甲子。回顾总结白云边60年发展历程,笔者将其概括为以下4个发展阶段,并从中得到些许启示,与读者分享。

1952年——1979年  建厂创牌阶段

“松滋县人民酒厂”成立后的第二年,随着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松滋县内的一些私人糟坊纷纷向人民酒厂靠拢,先后发展了老城、沙道观、纸厂河、复兴场、新场、采穴等分厂,人员达到100多名,年产白酒100余吨。

然而,正当“松滋县人民酒厂”兴起扩张之时,1954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及其支流松滋河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洪水,降水量超过了常年近一年的降水量,是常年同期降雨的2倍多。洪水淹没了沿江沿河的部分厂房,新场分厂停办。加之粮食紧缺,被迫停产。当人民酒厂面临倒闭的时刻,一批党员骨干在危难之际挑起了拯救酒厂的重担,他们带领工人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他们将技术人员留下照看厂房或派出搞技术援助,组织其他工人到农机厂、砖瓦厂、油厂、生资公司、人民饭店打临工。他们干着粗活、累活、脏活,毫无怨言。没房住,就开行铺、睡走廊、住芦席棚。他们领取仅供维持生计的微薄工资外,剩余的收入全交酒厂,用于维修水毁设施,购买原材料,以恢复生产。

在50年代那个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为了解决粮食极度匮乏的问题,酒厂职工积极开展生产自救,革新挖潜。他们到附近的德胜开荒10多亩,收稻谷5000多斤、红苕近10000斤。同时,喂猪养鱼,增加收入。他们用糖萝卜熬糖卖,同时也用代食品来酿酒。根据淀粉——糖化——酒的原理,利用土伏岑、麦秆、高苞、稗子、麦麸、糠等代食品进行酿酒试验。仅去老古洞用水碾碎土伏岑,他们每天要挑20担土伏岑,每担来回200斤,一天行程60余里,一天磨烂一双草鞋,其辛劳可想而知。为了节约粮食,提高出酒率,工人师傅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先后实施了“一蒸三放”、“一蒸四放”、天锅改冷却器、药曲改糠曲、小灶改大灶、黄桶改池子、闷水操作法等一系列技术改造,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1956年4月,在“一蒸四放”技术改造中作出重要贡献的酿酒师傅李光付出席了全国轻工业先进生产者会议,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59年9月,马家华师傅由于当年节约粮食2万余斤,被评为省劳动模范,受到了当时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的接见。

在那个艰苦创业的年代里,酒厂工人经常搞义务劳动。上至书记厂长,下至车间工人,都备有挖锄、土箕、钩子扁担之类的劳动工具,进出厂的原料、燃料、建筑材料、废渣等物料的上下车,基本都靠职工义务劳动完成。60年代末,酒厂修建的南二楼、北三楼、库房、厂房、制曲车间近2000平方米的建筑物,从房屋的拆迁、挖脚、刮砖、拌灰、提砂浆,除必要的瓦工外,小工均为义工,由全厂干部职工充当。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企业开始了“创优创牌”的步伐。1970年,开始试制优质曲。1971年,在存放地窖6年小麦酒酒味醇正的启示下,坚定了创优质酒的决心。经过对曲子的三次改进后,决定了酿造优质酒走大曲的路子。企业派酿酒师傅外出学习兄弟厂家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师傅们在外出学习的过程中,上班与工人一起劳动,现场体验,下班登门虚心求教,刻苦钻研。功夫不负有心人,学习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通过优质窖泥的培养、优质曲的培制、酿造工艺的改进,在1973年的金秋,企业第一代产品“松江大曲”问世。酒厂干部孙仁勋带两瓶“松江大曲”到湖北省轻工厅汇报,受到了极高评价。1974年6月,中南五省在湖南长沙举行评酒大会。评酒员们对“松江大曲”酒很感兴趣。轻工部工程师辛海庭特地会见了松滋县酒厂的代表,详细询问了“松江大曲”酒的生产情况和地理位置,同时吟诵了一代“诗仙”、“酒仙”李白的诗句:“南湖秋水夜无烟, 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并建议将“松江大曲”改名为“白云边”。

1979年9月12日,53°“白云边”酒在旅顺第三届评酒会上被评为全国优质酒。白云边从此掀开了历史性的一页。

从1952到1979年,近30年的创业创牌历程证明了一句话:办企业创品牌必须依靠艰苦奋斗。

1980年——1993年  迅猛发展阶段

53°“白云边”酒被评为国家优质酒后,求购量急剧增加。为扩大产能,1980年—1993年间,白云边酒厂先后进行了四期技改工程。1980、1981年两年间共贷款120万元,在新址青峰山上修建了生产车间、粮食仓库、粉碎房等7442平方米厂房,基本形成了500吨优质酒的生产能力。1981年3月2日,“松滋县酒厂”更名为“湖北省松滋县白云边酒厂”。1985年—1988年,投资885万元进行第二期技改工程,新增半成品酒产能1600吨/年。随之开始第三期技改,使半成品酒产能扩大至3100吨/年。三期技改投资总额为4972.25万元。三次技改,企业实现了三次腾飞。1992年7月,白云边被国务院经贸办、国家计委、统计局、财政部、劳动部、人事部批准为大型二档企业。1993年,白云边被评为全国100家最大饮料制造企业之一。1993年,白云边实现工业总产值1.26亿元、销售收入1.20亿元,利税总额3096万元。1992年—1993年,白云边投资5118万元进行第四期技改,拟形成5000吨/年的半成品酒产能。但1993年10月中旬国家实施银根紧缩政策,四期技改因建设资金缺口太大而被迫下马。

白云边酒厂在扩大规模,迅猛发展的阶段,确立了“以质量为中心”的治厂方针。在企业生产经营中,一切围绕质量,一切服务质量,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在生产上,由追求产量为主向注重质量为主转变,在生产计划和考核中,把质量摆在第一位。在职工评比表彰、晋级提升中,把质量绩效作为重要依据,落实“质量优先”、“质量否决”制,强化“质量第一”的观念。二是在经营上,由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转变。坚持产量为质量让路、效益为质量让路,严把产品出厂质量关,决不盲目赶产,追求眼前利益。三是在分配上,由按件计酬向按质取酬转变。实行依质定价,优质优价,拉开档次。

为了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升,白云边酒厂还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了保障:一是健全质量管理机构,提供组织保障。厂里成立了全质办、质检科,车间配备了专职质量管理员,关键工序设立质量控制点。二是完善质量文件,提供程序保障。企业编写《质量手册》,对工序实行目标管理,大力宣贯通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方圆认证。三是推动科技进步,提供技术保障。1982年,成立白云边酒厂科研所。该所为湖北省白酒行业第一个厂办科研所。该所成立后,配备了专业人才和设备,专门从事科研开发,取得了大量成果。1985年2月,白云边酒风味特征的研究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1988年10月,38%(V/V)白云边酒获“全国星火计划科研成果银奖”;1988年12月,38%(V/V)白云边酒研制获省政府颁发的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12月22日,轻工部授予白云边酒厂科技进步“金龙腾飞奖”。

“白云边”酒以其优良的品质赢得了广泛、高度认可。截止1993年,“白云边”酒已连续3次获得“国优”称号,17次在省以上评比中获得第一名。1991年10月,“白云边”酒以其“芳香优雅,酱浓协调,绵厚甜爽,圆润怡长”的独特风格被轻工部确定为全国浓酱兼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中国白酒在继浓、酱、清、米四大香型后,白云边酒厂酿出了“中国第五香”。

1980年——1993年,白云边的迅猛发展的历史,论证一个道理:质量是立厂之本。

1994年——1997年  陷入低谷阶段

1994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市场销售渠道和模式悄然发生巨大变化。上世纪90年代前,白云边酒销售走的是国营副食主渠道,实行批条供应。90年代后,中国的商业领域率先开放,民营商家应市场开放而生,酒店等终端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市场销售渠道向纵深推进。销售渠道的变化,市场竞争的加剧,让国营副食逐渐丧失活力。90年代初期,白云边由于产品长期俏销,以致缺乏市场意识,没有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营销模式和渠道,市场逐渐丢失。从1994年开始,白云边的市场全面萎缩,销售开始急剧下滑,经营连续三年出现亏损。

1997年,一个员工超过千人的大厂,其银行账户可用资金只有5000块钱,财务捉襟见肘,企业濒临倒闭。

1994年——1997年,白云边陷入低谷的历史说明一个问题:没有市场就没有一切。

1998年至2012年  二次发展阶段

1998年,企业陷入困境,白云边开始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质取胜,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与时俱进地将企业的发展融入到社会的发展中去,做出了一系列关乎企业前途和命运的重大战略抉择:

一是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打造兼香型白酒典范。白云边坚持高举浓酱兼香型白酒旗帜,精心酿造“中国第五香”。 白云边香型的差异化选择,形成了企业依靠独有的酿造技术形成的核心竞争力,拥有了行业标准的话语权。2001年11月,以白云边公司企业标准为蓝本的浓酱兼香型白酒行业标准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发布,并于2002年5月起正式实施。2009年12月1日,以白云边为第一起草单位的《浓酱兼香型白酒国家标准》正式实施,开创了浓酱兼香型白酒的新纪元,确立了白云边作为全国白酒浓酱兼香型的代表地位和行业的龙头企业地位。2010年4月,《浓酱兼香型白酒国家标准》第一起草人、白云边公司总工程师熊小毛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二是实施目标市场战略,扩大产品市场份额。1998年,白云边以武汉市场为中心,以湖北市场为根据地,重出江湖。在牢牢占据省内白酒首选品牌地位的基础上,走出湖北,走向全国。2011年,白云边实现销售收入突破30亿元大关。省内核心市场——武汉销售突破9亿大关。

三是实施推陈出新战略,推动产品结构升级。1998年,白云边以长期储存的万吨原酒作保证,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年份酒,成功实现了对客户的分层。通过10多年的运作,白云边年份酒已经实现了由一个个品种的突破带动了整个系列的发展。自2003年起,白云边在“推陈出新”基础上实施“推高出新”,不断推动产品结构升级,单瓶市场价位在百元以上的产品销售额大幅上升,成功地走出了一条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

四是实施口碑营销战略,建立品牌美誉度。“金杯银杯不如消费者的口碑”,白云边选择了口碑营销,通过实践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在企业形成一种“顾客心态”,以令人称道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赢得了消费者的良好口碑,建立起了品牌的美誉度、消费者的忠诚度和社会的满意度。2007年、2010年,白云边公司连续二次荣获全国“用户满意企业”称号。

五是实施管理强企战略,提升企业竞争力。白云边遵循“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持续化”的管理原则,全面加强企业基础管理,做到管理求精有标准、管理求严有考核、管理求实有奖惩。并着力建设统一的信息化平台,以企业信息化推动管理现代化,实现了管理职能的延伸和管理方法的创新,实现了企业管理对企业需求的快速响应。

六是实施以人为本战略,激发企业活力。白云边大力推行“坚持企业发展依靠员工,发展成果与员工共享”的理念,为广大员工提供了高于当地平均水平、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的薪酬福利待遇,并为每一位职工量身设计职业生涯,将员工的个人追求融入到企业的长远发展之中,让员工与企业同成长,实现了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2005年,白云边民营化改革以后,企业确立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回报社会”的企业核心价值观,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形成了产权清晰的公司股权结构、权责明确的法人治理结构、职能分明的企业组织结构,逐步建立起权责对等、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高效、监督有力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

2007年5月18日,白云边集团正式启动白云边工业园项目。4年来,累计投资达10亿元的白云边工业园项目的成功实施,使企业按照“工业旅游、生态酿酒”的发展理念实现了功能分区,在地理上了形成“一江(松江,也称松滋河)两园(老厂区白云边酿造生态园、新厂区白云边工业文化园)”的格局。在松江西岸老厂区,依托青峰山老厂区良好的地质环境和历史形成的酿造微生物环境,加强酿造环境保护,建设生态酿造基地,主要包括原料、制曲、酿造和原酒储存。在松江东岸新厂区,主要是“七大中心(即包装中心、勾储中心、技术中心、营销中心、物流中心、行政中心和服务中心)”,并以徽派民居的厂房建筑特色、江南水乡园林风格的园区设计以及白云边酒文化的展示,凸现工业文化园的特色。在企业规模上,与企业改制前相比,白云边2012年的厂区面积、建筑面积、资产规模、产能规模均是以前的3倍多。白云边人在白云边工业园项目实施之初提出的“再造一个白云边”宏伟目标,已经变成了“再造二个白云边”的生动现实。在经济效益上,2011年白云边上交税金3.68亿元,连续四年位居荆州市工业企业纳税首位。在品牌建设上,白云边先后被确定为“中国白酒兼香型代表”、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并成为《浓酱兼香型白酒国家标准》第一起草单位,实现了由一个区域性品牌向全国性品牌的蝶变。

1998年至2012年,白云边起死回生,成长发展,步入辉煌,企业实现了量变到质变的发展飞跃。这一历史阶段告诉白云边人,企业必须要培育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竞争力,要能从自身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出发,坚持自主创新,与时俱进,形成推动企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内生动力。

峥嵘甲子路,辉煌六十载,白云边奋进的步伐铿锵激昂。面向未来,白云边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向“建百亿企业,创百年品牌”的目标阔步前行。